close

野溪水泥化 「荒野人」憂心

〔記者余雪蘭/嘉市報導〕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最近發現嘉義市螢光蕈最大族群聚生地蘭潭後山竹林,部分遭砍除並做成矮欄杆,且附近正施作野溪護岸工程,將原本自然的野溪水泥化,令荒野人士心痛不已,大呼「難道不知道蘭潭後山是寶貝嗎?」,分會長陳信煜呼籲立即停工,不要再破壞了!

荒野保護協會嘉義分會最近舉辦夜訪蘭潭後山賞螢光蕈的活動,發現一處螢光蕈族群龐大的竹林慘遭砍除,變成後山步道的竹欄杆。

陳信煜與副分會長李冰丹檢視發現,這些矮竹欄杆的施作方式係以水泥塊固定竹子,且就地取材的竹子疑未進行特殊處理,使用不久即出現腐蝕現象,而矮竹欄杆看不出有何作用,不但浪費公帑,且破壞螢光蕈繁殖地,一旦竹欄杆完全腐壞後,遺留下來的大量水泥塊,破壞自然環境。

另一處讓荒野人士心痛的是,嘉義林管處正辦理的蘭潭後山野溪護岸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陳信煜、李冰丹等人指出該溪流自然美麗,如今以水泥築岸,將變成「水溝」,對當地生態造成衝擊,自然景觀破壞殆盡。

陳信煜認為,蘭潭後山的野溪雖有坍方,但都是小丘地,沒有危害性,不需做護岸,若要施作,也要採生態工法;他並指出,蘭潭後山急需改善的是危險橋樑,有3座鐵橋立有「危險橋樑,禁止通行」的警語,卻不拆除另建新橋,仍任由民眾冒險通行。

針對護岸工程,嘉義林管處表示,係因該處丘地容易下沈、地基不穩,因此護岸基層將採用水泥加固,但上層使用符合綠色工程、多孔性的預鑄塊。

砍竹建欄杆 市府將改善

市府交通處則對蘭潭後山砍竹建欄杆一事表示,當初施作時並不知道該處是螢光蕈聚生地,對於荒野提出竹欄杆的後患問題,該處將實地勘察後處理,不會將水泥塊留在山林裡。

蘭潭後山是個好地方
對於我們學校的人來說
是個很近但可以學很多東西的小山

原本後山不好走
很多嘉義市民會去登山
後來慢慢有了整理過的步道
好走一些
再來多了很多休憩設施
常常看到有工程在進行
嘉義市政府有心把蘭潭弄成一個"好的風景區"
有便利的步道.涼亭跟新的路燈
恩...畢業後沒有機會去
不知道現在變的怎麼樣了

螢光小菇多在竹林中發現
以前在嘉義的時候
後山.瑞里都有看過
這對於愛好蕈類的我是一大享受
竹林是這些小精靈生活的地方
所以看到這個新聞有點難過 :(

大家認識一下可愛的小東西吧!


圖取自史萊姆論壇


螢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
其屬名在希臘文中,意思是(綠色的燈),美錫尼(Mycena)是西元前十五世紀時相當繁華的古希臘城市,據說是在特洛依戰爭時,阿格麥穆隆王的宮殿裡也擺著這樣淡綠色的燈,發現這種真菌並將之命名的希臘學者,遙想著古代希臘宮殿裡的種種風情,將這美麗的真菌取了如此羅曼蒂克的名字。早期在北美洲的居民,稱呼這些發光的真菌為「jack-o-lantern」或是「foxfire」,意即「鬼火」或是「狐火」的意思;在日本則稱之為「夜光茸」,在八丈島的鳳凰木或是小笠原諸島的竹林中出現,在多雨的季節,小笠原當地甚至推出「green-pepe夜晚之旅」(green-pepe為當地稱呼夜光茸用語),專門為觀光客推出的旅遊行程,還頗受好評。

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時,亞理斯多德便發現有些植物會發出綠色的螢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才獲得證實,原來是附生在樹上的真菌。在世界上,已經有記錄的發光真菌,共有九屬四十二種,只是台灣一直未針對發光植物進行研究。現今知道,至少有皮傘、叢傘絲牛肝菌、黃緣螢光小菇、螢光菌四種發光菇蕈,但植物學者研判,台灣地區會發光的真菌,可能不止四種,只是未進行有系統的分類調查與記錄,筆者就曾見過一種絕對寄生的發光真菌,未記載在任何文獻中,卻以菌絲的型態寄生於芒草中,只要割開芒草,便看到菌絲發出綠色螢光。可惜的是,筆者一直無法自芒草中分離出該真菌,更別提鑑定了。
 
關於螢光蕈類的發光機制至今尚未被闡明,但是似乎與螢火蟲的發光機制有所差別。螢火蟲的發光機制是體內的螢光素(luciferin)、螢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學反應而發光,筆者曾就螢光小菇進行研究,其發光的時間似乎有日週期性,一般螢光小菇自「出菇」註一後約莫可存活3天,其間若白天將螢光小菇移進室內暗處,並不會發光,直至傍晚時分才發出淡淡的綠光,但若混亂其光週期性,即使白天在暗室內依舊會發光。螢光小菇發光時,隻有蕈傘會發光,蕈柄及菌絲體並不會發光,參照國外文獻幾乎可以確定在菌絲產生核融合註二產孢時會發光。為何螢光蕈類要在夜晚發光至今尚無定論,一般推測為吸引特定昆蟲幫其散播孢子。
由於夜晚時螢光蕈的樣子很像水母,故又有人稱為綠色陸地水母。

學名:Mycena chlorophos
別稱:螢光菇或螢光小菇(日本稱夜光茸)
體型:約六至十公分
特徵:夜間發出螢光
發光原因:目前仍不明
生命周期:每株約可存活三天
資料來源:劉佳縣、屏科大

目前在台灣仍未有關於螢光蕈的研究報告,牠的存在也只是零星的被一些從事夜間田野調查活動的人們所發現而記錄過,在國外,也極少有關於螢光蕈的研究;在P.J.Herring(1978)的文章中也僅提到能夠發光的真菌目前只被鑑定出有9屬42種之多;在北美地區,有二種有名的螢光蕈被記錄:一種是奧爾類臍菇(Omphalotusilludens),其英文名jack-o-lantern是〝磷火〞或〝鬼火〞之意;另一種是蜜環菌(Armilleriellamellea)。
其發光機制一般被認為與螢火蟲相同,亦是利用蕈體內的螢光素(luciferin)、螢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學作用而產生光,由於此一氧化反應所產生之能量有98%以光的型式釋放出,僅有2%的能量是轉變成熱能,因此其發光也稱之為生物性冷光。在筆者所觀察到之螢光小菇(Mycenachlorophos)發光,主要是由子實體所產生,並且以蕈傘所產生之光最強,但不知其菌絲體是否會發光。目前,螢光蕈發光的目的尚不清楚,但一般被認為發光是為了散播孢子而吸引一些夜行性動物(主要為昆蟲)前來取食,經由這些動物的取食將孢子吃入,並隨著排泄物的排出而散佈至較遠的地方,或者經由孢子黏附在這些動物的身上而傳播至遠方。
在屏科大所發現的螢光小菇,其子實體幾乎都是由腐爛的竹片或竹葉堆中長出,是相當型的腐生真菌,但是也曾經觀察到螢光蕈是從闊葉樹的樹幹基部之樹皮上冒出的;在夏季連續下雨的夜晚,就會有數量頗多的螢光蕈子實體冒出,構成一幅奇妙的景象。

感謝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lora 的頭像
    Flora

    FLORA's colorful day

    Fl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