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名: Japanese long-winged bat
學名:Miniopterus schreibersii
形態特徵:
體長:4.6-5.45cm
前臂長:4.5-5.1cm
體重:8.3-17.5
尾長:4.9-5.9cm
特徵:
1.體黑褐色或褐色,腹面較淡。
2.本種蝙蝠因第三指之指骨甚長,所以又稱長指蝠或長翼蝠。
鼻型:鼻端鈍而有細溝分成左右兩半。
耳型:耳圓短,末端不超過頭頂部,耳珠呈短曲狀。
生態習性:
習性:
1.常與台灣葉鼻蝠或台灣小蹄鼻蝠共棲一洞中。
2.聚集時之族群數量往往達成千上萬隻。
3.每年4-10月雌蝠匯聚於台灣東北角瑞濱區域之洞穴進行生殖,此一族群為台灣現今已知最大蝙蝠洞族群,數量可達50萬隻
繁殖期:每年春初5月至7約初左右。
棲地分布:低海拔的岩洞至中、高海拔的森林地區均有發現。
分布狀況: 本種分布甚廣,全省自低海拔的岩洞至中、高海拔的森林地區均有現記錄,聚集之族群數量往往成千上萬。
喜歡的食物:尚待研究中
特有性:一般。
相關研究
2000 南投縣地利地區摺翅蝠體溫調節之研究 黃雲清
2001 利用回聲定位叫聲特性鑑別東亞家蝠、摺翅蝠、台灣葉鼻蝠和台灣小蹄鼻蝠之研究 趙念民
吳政峰/北縣報導
東亞最大褶翅蝠生殖棲地的瑞芳蝙蝠洞,因濱海公路疾駛車輛掀起強大氣旋,導致褶翅蝠寶寶,大量遭到氣旋打落慘死輪下;加上民眾搭設瓜棚阻礙飛行路徑,三年內褶翅蝠數量由原本的七十萬隻,驟降為卅萬隻,死傷數量逾半。保育人士憂心,再不搶救,蝙蝠滿布天際的奇景恐成絕響。
東亞最大繁殖棲地 褶翅蝠瀕絕
台二線濱海公路七十五公里旁的蝙蝠洞,為東亞地區褶翅蝠的最大棲地,另外,當地也有部分的台灣鼠尾蝠。台灣蝙蝠學會祕書長徐昭龍說,如同櫻花鉤吻鮭,每年冬天逆流而上,返回出生地溪流產卵,繁衍下一代。每年入夏後的五、六月起,懷孕的母褶翅蝠,會從高雄旗山等地飛返瑞芳蝙蝠洞,待產小蝙蝠。
七月、八月每天傍晚六時至七時,母蝙蝠會帶著展翅學飛的小蝙蝠飛出洞穴覓食;一群群褶翅蝠滿布天際,場面壯盛。到了九月,褶翅蝠將全數飛離瑞芳蝙蝠洞。隔年夏天,褶翅蝠才又從四面八方飛返蝙蝠洞,繁殖後代。
蝙蝠寶寶打落輾斃 民眾冒險救
在濱海公路尚未開通前,蝙蝠洞的褶翅蝠族群繁衍未受人為影響,傍晚時分蝙蝠成群飛出洞外漫天飛舞的奇景,受人注目;濱海公路開通後,由於過往人車影響,蝙蝠族群也跌破百萬之譜。
學會說,褶翅蝠族群大量減少的元凶,首推川流不息的車輛,在濱海公路疾駛而過後,在道路上空掀起的強烈氣旋。傍晚褶翅蝠媽媽帶著寶寶飛出洞穴學飛,但這些發育未全的小蝙蝠飛經道路上空,往往遭到氣旋打落到路面,慘遭過往車輛輾斃,滿地橫屍,慘不忍睹。
民眾不忍心翅膀折斷、掉落道路、吐血不止的小蝙蝠再遭車輾,紛紛冒險穿越車流,拾起蝙蝠寶寶。他們斥責,縣府漠視生態保育,放任車流超速,導致褶翅蝠族群一步步走向瀕臨滅絕道路。
學會雖屢次建議縣府重視褶翅蝠數量驟減問題,並提出每年七、八月傍晚六時至七時,限制濱海公路蝙蝠洞路段的車速,減低小褶翅蝠的傷亡率,卻始終未獲回應。
死傷逾半 再不搶救生態鏈失衡
此外,民眾在蝙蝠洞口前方搭瓜棚、噴灑農藥種菜,不僅阻礙了褶翅蝠的飛行路線,也嚴重危害其生存。保育人士非常憂心,東亞最大的褶翅蝠生殖洞穴,恐將就此滅絕。
徐昭龍表示,一隻蝙蝠一個晚上可吃掉數百隻至一千隻害蟲,褶翅蝠的消失,不僅讓下一代無緣看到蝙蝠滿布天際奇景,也將讓食物鏈失衡,失去天敵的害蟲,將更危害農作物與森林,連帶使其他珍稀植物生存受到挑戰。